结核病存在于人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关于结核病的文字记载已近二千年,然而人类真正认识结核病是从1882年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开始。人们随后的认识不断扩展和深化,至今仍有众多的医学科学家及医务工作者在不断努力探索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有效方法,也仍有不少人们尤其是结核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或误区,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和普及。
结核病主要误区之一:感染结核菌不等于患病
我们人类对结核菌普遍易感,根据科学调查,我国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感染过结核菌。统计推算约有四亿多人,而每年的患病人数约五百万,这一数字世界上是最大多,但绝大多数人感染后并不发病,也就是就感染不等于患病,而且从感染到发病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潜伏期较长,绝大多数直到生命终结也不会发病,大约有百分之十的患者可以不治自愈,所以大可不必谈结核色变。
结核病主要误区之二:带菌飞沫或微粒的传染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形式
其实,结核菌的传播存在很大的机遇性,细菌以呼吸道飞沫或浮尘微粒为载体,首先要被人体吸入,然后必须到达肺泡或呼吸性支气管,过小会被呼出体外,过大不能到达,限制大小约1-5um才可进入,然而载体还必须附着在肺泡壁上,有活菌及其生长、繁殖的条件和场所,整个过程有一定偶然性,但经常呼吸这种带菌的飞沫或微粒,偶然就会成为必然。如经常面对的患者近距离(一米以内)咳嗽、喷嚏、大声说笑等属高危人群,随地吐痰后形成带菌微粒也是造成早期传染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消化道含有很多的唾液、胃酸、肠液和多种酶类等多种杀菌物质,结核菌很难生存,以消化道传染的机会微乎其微,其他的感染方式就更少。
所以避免感染的有效措施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避免远距离的飞沫传播,注意空气流通,而不是分房、分碗、分筷等,更不是桌、椅、物品等的接触传播。
结核病主要误区之三:是否排菌决定传染性及其大小
一个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需要看他的痰液中是否含有结核菌,痰菌检查很必要而且至关重要,在痰液中能找到结核杆菌的病人约占所有病人的五分之一,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一定有传染性。经典的观察认为,一个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一年能传播很多人,而以后能发展成为结核病的人约有十五个。我国将结核病列为乙类传染病,而广东将结核病列为慢性病防治范畴都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结核病主要误区之四:预防结核病的关键是治疗,控制传染性肺结核病人
结核病的预防是多方面的,一般性的预防如戴口罩、咳嗽、吐痰不面对他人,不随地吐痰,增强体质等。传统的预防是婴幼儿的卡介苗接种,主要是预防2%的重症肺结核和0.3%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并不是预防接种后就完全不感染结核菌或不继发结核病;高危人群的药物预防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判断出真实的效果,反而对今后的治疗造成不良影响。预防的关键是控制结核病、彻底治疗结核病人、消灭传染源,DOTS项目的实施正是基于此,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控制结核病,降低我国的结核病疫情。
(责任编辑:admin)